7月26日至8月2日,船舶工程学院“云系山海,连理同行”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,先后探访博物馆、食用菌产业园及乡村村落,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发展成果,在实践中感受山阳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活力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博物馆探寻历史脉络 革命精神励人心
实践团首站来到山阳县博物馆,从地理特征、民俗非遗、文化遗址到革命历史全方位溯源当地发展脉络。成员们在地质标本中读懂地形与物产的关联,在革命展区的文物与事迹中深受震撼。实践团表示,此次之行既筑牢文化认知,更汲取了将革命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实践动力的青春力量。

产业园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兴农显成效
之后实践团探访山阳县和丰阳光食用菌产业园,见证 “科技 + 农业” 助农振兴活力。产业园位于高坝店镇凉水井村,是集食用菌工厂化研发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,在产业园厂房内,一排排现代化的食用菌培育架整齐排列,滑子菇等菌类在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,实践团成员纷纷感叹传统种植技艺与先进农业科技的完美融合,并通过直播镜头向全网观众展示园区全貌与现代化菌类培育流程。直播中,实践团成员重点介绍了和丰阳光公司的产业助农模式,助力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。
此外,实践团还对园区长期员工展开深度访谈,从一线视角挖掘产业振兴实效。访谈中员工们表示,企业通过供应菌种、派驻技术人员指导、兜底回收滞销产品等举措,构建起稳固的产业互助链条,不仅带动周边众多农业人口转型为产业工人,更实现了个人增收、家庭稳定与区域发展的多方共赢。

石桥村发展特色 乡土活力焕新颜
实践团还走访了山阳县高坝店镇石桥村,直击“红薯粉皮”特色产业驱动乡村振兴实践。该村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产销链条保障收益,年轻人以 “雨季务工、闲时生产”双轨模式稳增收,返乡村主任带来的先进经验更让村民收入翻两番。实践团深入走访石桥村村民陈老师和廖大娘家,实地感知“红薯粉皮”产业的民生温度。陈老师带团队参观制作现场,坦言粉皮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;廖大娘展示祖传手艺及相关证件,自豪称品质有保障,更能留住返乡子女增收。实践团通过聆听百姓心声,记录下特色产业里勤劳奋斗的鲜活故事。

此次山阳之行中,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到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、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与乡村振兴的强劲活力。他们愿意把实践中汲取的经验与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,把专业所学融入地方发展需求,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、文化传承和产业升级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,让实践成果真正扎根基层土壤。
